温籍画家武千嶂:笔笔入画 皆由心起
信息来源:Iooqoo.com 时间: 2013-10-25 浏览次数:155245
他精于国画,又深谙油画。从《醉写花脸》抽象油画系列,到自创的“油画山水”,又到最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他的创作挣脱了形式的束缚,追求的是展现每个创作进程中内心构筑起的精神世界。他就是温籍画家武千嶂。近日,武千嶂受温州某画廊之邀来温,记者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
穿梭于中西画派
武千嶂,原名吴志坚,祖籍温州,1958年出生于上海,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师从张大千弟子陈大玉。1992年,年仅34岁的武千嶂就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山水作品个展。而之后,武千嶂忽然转而专攻油画。
谈起这次转变,武千嶂直言,早在进入南艺前,就已和油画结下不解之缘。“读小学的时候正好是文革时期,家门口的墙上一直有人在画毛主席像。看着看着,自己也买了一份水彩颜料画了起来。”而后,武千嶂画过连环画、宣传画、人物像。直至考南艺时,武千嶂也是凭借自己的油画作品最终被录取。
“对我来说,艺术是相通的。在我的创作中,无论是国画油画、还是篆刻,这些都是同步进行的。”在武千嶂看来,油画讲究的是层层叠叠的色彩之美,而国画更讲究飘逸的意境之美。
中西画派的系统学习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武千嶂的创作。国画中的没骨山水、油画中的光色效果……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窥见这些油画、国画技法的影子。
“醉”写花脸道人生
纵观武千嶂的创作生涯,《醉写花脸》系列不得不提。这一系列将中国国粹京剧花脸与西方抽象艺术结合在一起,是武千嶂将中西文化、画风交融表现的大胆尝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方抽象画派冲击着中国艺术界的感官和审美。这股印象画派的冲击,让不走寻常路的武千嶂跃跃欲试。
1996年6月,《武千嶂醉写花脸书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展。夸张的花脸,道尽人间忠奸善恶百态;秦砖、汉瓦、岩画,这些承载中国深厚古文化的符号,也在武千嶂的花脸作品中看似不经意地呈现。“抽象画派,在国外起源发展到极致。只有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才能展现出新意。”不仅是题材,武千嶂在画中引入了康定斯基的冷抽象和蒙德里安的热抽象,也具有中国文人画中的写意和书法的韵味——书法“枯笔”的运用来源于他多年研习书法的经验技法。
与京剧脸谱结缘,也非一朝一夕突发兴致。“我爷爷和阿姨都是瓯剧团的演员,那时回温探亲,常常被拉过去一起听戏,而父亲又是个京剧迷。对脸谱的兴趣应该在那时候就根深蒂固了。”武千嶂笑着说。
正当武千嶂的戏剧抽象作品广受好评时,武千嶂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封笔《醉写花脸》。掀起的,又是一阵诧异。武千嶂自有他的想法:“当时抽象画已被普遍误解,认为只要涂抹几笔色彩就是抽象画。既然如此,我就回归传统的山水画。”
千嶂奔涌入画来
油画山水系列是武千嶂近年来一直在实践的绘画方式。早年扎实的国画功底使他在上海画坛声名鹊起,如今,运用西方的油画颜料诠释中国山水又为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另启一扇门。
山水之于武千嶂,自有道不尽的感情。初中时期,武千嶂每每放学后,就会爬上石库门的屋顶,看落日中的云霞。“对山的喜爱,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在少年武千嶂看来,云彩的形状就像连绵起伏的山峦。也正是因为云彩的瞬息万变,让他认为“每一座山都不是静止的”,将原名改为武千嶂,武即动,千嶂即山,意喻武动山水。
在武千嶂的“油画山水”中,油画的浓墨重彩烘托了山水的沉重之感,而传统的国画山水画技法的融入,又让他的油画山水作品透露出水墨画的朦胧美来。
温州的雁荡山,是武千嶂笔下最爱的山水模样。对雁荡山的喜爱,自然也和武千嶂的“温州基因”不无联系。“虽然我生在上海,但骨子里流淌着的还是温州人的血液。”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艺术教育系,身为美术教研室主任的武千嶂,希望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能够更多地把自己研究的东西回馈故乡。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墙纸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