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青岛农村地区过年,除夕一大早都要贴福字、贴对子、贴年画、贴过门贴等。这时,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大都会给大人们帮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熬浆糊。
那时还没有胶水,用浆糊都是自己熬的。找一个瓦罐,捏上一小把面粉,倒入水搅拌均匀,置于火炉上或锅灶里,一边熬一边轻轻搅拌,不一会就会成浆状,凉透了就可以用了。如果用量少,用一个勺子,加水把面粉搅拌均匀,然后冲入开水,一边冲一边搅拌即可。
熬浆糊的时候需注意火候。一旦糊了底,浪费面粉不说,粘度也会降低。还要注意搅拌的技巧。要沉下心来,慢慢朝一个方向搅,否则粘度也会降低。
我大约六七岁就开始抢着熬浆糊了。妈妈见我喜欢,就教着我熬,只教了一次我就学会了,而且从来没有熬失败过。爸爸妈妈逢人就夸,这就更鼓励了我熬浆糊的热情。
浆糊的用途有很多。除了贴福字、贴对子(即对联)、贴年画,过去还常用它糊墙纸、糊纸箱。
糊墙纸,就是把家里卧室的墙面贴上花花绿绿的纸,为了美观,也为了不脱落墙皮。墙纸有各种花色,我记得我家常用绿色花纹。
我三四岁以前,记得家里房间里的墙都是用废报纸糊的。爷爷教我认字,就是从墙上报纸上开始认的。后来生活慢慢好起来,才开始买墙纸糊。那时的墙纸很薄,不是现在墙纸的概念。
再后来,用白石灰刷墙的上半部分、用油漆刷墙裙成为时尚,慢慢不贴墙纸了。
贴墙纸剩余的纸张,或者是边角料,就用来糊纸缸、纸笸箩。
纸缸、纸笸箩的胚子都是废纸加水经捶打、揉搓成纸浆,然后塑形、风干而成。然后,将其内外贴上墙纸,煞是好看。过去都用它们盛米面、装衣服、当针线笸箩……用途可广了。
翻遍图库也没搜到相应图片,不知有没有友友留存照片?或者也留有同样的记忆?欢迎分享。
过年的时候,除了贴对联,家家户户还贴过门贴。
过门贴,是一种贴在平房门楣上的镂空剪纸,长约20公分、宽约15公分,很薄的纸张。很多种颜色。一开始赶大集时与对联、福字等一并买。后来就有上门推销的了。一买几沓,一沓几十张。除夕那天在门楣上贴成一排,迎风招展。
记得当时过门贴中间部分主图案有铜钱形、鲤鱼跳龙门形、小胖孩形、元宝形、摇钱树形等,寄寓了人们对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
儿时你帮大人忙年了吗?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地区仍留有这些习俗?如今各地过年都有哪些习俗?欢迎分享交流。
用文字穿越从前,留住年俗,让孩子们分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春节记忆。祝大家牛年吉祥如意!